查看原文
其他

20天快速建造,中建科工用技术建证“极速”

小钢 中建科工 2020-12-09


2020年,必将载入中建科工的史册。在20天的极限工期内,中建科工快速建造了一所传染病应急医院。这所拥有1000张病床,配备手术室、ICU、检验科等各类医技科室的高标准医院,是今年深圳最紧急的一项救命工程。

因为是救命工程,那就意味着分秒必争,刻不容缓,必须与时间赛跑,快速建造!20天的时间,480个小时,28800分钟,1728000秒,时钟每一秒的跳动,都牵动着一线战“疫”者的心,早一秒完工,就多一份保障。

这一次,中建科工用技术力量彰显了“快建”实力!




快速尽览工地全貌——三维倾斜摄影技术

要快速建造,首先需要快速了解场地信息,尤其是地貌信息,这样才能以“上帝视角”,观看战“疫”现场,并及时作出部署及安排。如何快速、直观、无死角地看到场地全貌?项目技术团队引进了三维倾斜摄影技术,合成上万张照片,搭设出实景立体模型,应用这项技术,360度看清现场的每一条路,每一棵树。

▲三维倾斜摄影技术建立的实景模型




快速测算土方量——航拍测绘技术

进场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平整场地,而应急医院所处的位置是层叠的山丘,要迅速平整场地可不容易。最快的办法,就是准确计算土方平衡,把高处的土填至低处。最理想的情况,是没有多余的土方外运,也不需要从场外运入土方回填。

 ▲应急医院原始地貌

土方平衡计算,需要依据大量的测量数据,而按照传统方法测量并得出这些数据,需要耗费大把时间。时间对深圳应急医院项目来说,实在太宝贵了,如何极速获得土方平衡数据?技术团队引入了航拍测绘技术,迅速获得了土方平衡量,大幅减少了土方的“出入量”和“转运量”,为7天完成场地平整奠定了基础。

▲航拍测绘技术测量土方平衡






工期计划和平面部署的“可视化”

工期计划和平面部署是指导现场施工的“作战地图”,指挥官根据“地图”的标注,进行“兵力”的实时调度,场地的快速调整,以此来打赢这场“疫情阻击战”。

如果说这张“作战地图”不够直观,指挥官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看懂,那会怎么样?无疑,会贻误战机。

如果说这张“作战地图”不够细致,指挥官掌握不到应有的信息,那又会如何呢?无疑,将指挥无效。

因此,技术团队的任务就是,绘制出既直观、又包含细节的“作战地图”,采用“可视化”的方式,让每项计划、每项部署都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为这场快速建造战役提供有力保障。

▲“可视化”计划

▲“可视化”部署






施工方案快速编制

施工方案是现场作业的说明书,对于快速建造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为了保障工程的快速建造,现场调度了上万名工人,489台施工机械,只待方案一出,立马火力全开,高效推进工程的建设;医院项目紧邻厦深高铁,铁路保护工作也需要充分考虑;现场需要多工种、多专业同时施工,交叉作业如何忙而不乱,互不干扰,也要深思熟虑。

为确保快速、有序、安全地作业,现场所需的方案达40余份,不但要结合设计和招采,还要考虑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和便利性。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。为了保障现场的顺利推进,技术团队首先与设计、招采团队一起确定了主要的施工内容清单,在随后的36小时,招采团队便锁定了108家专业资源。之后的7天,按照方案的轻重缓急,快速响应,完成了全部方案的编制工作。

▲编制的各类方案






BIM技术助力快速建造

与其它工程相比,应急医院基础、厢房、机电、装修、市政等施工内容一项不少,还包含多类医用气体管道,以及各项医技科室的建造,各专业的设备、管道、材料经常会在同一处穿插。很多人会想,这么多设备、管道、材料汇集到一处,会不会发生碰撞?会不会因为空间不够而无法安装?如果施工时再发现这个问题,之后再做设计调整,会不会耽误很多时间?

为了避免上述问题,助力快速建造,项目技术团队运用BIM技术,在3天内完成了建模工作。这样一来,就相当于在计算机内进行了一次模拟建造,设备、管线、材料如有任何碰撞和冲突,BIM模型便会报警,这样就把现场实施的问题,提前发现并消化掉。

▲护理单元BIM模型






快速解决现场问题——小机器人出马

时间一天天过去,施工工期越来越紧急,越是这个时候,越要与设计、招采、生产团队紧密联合,根据现场情况,实时调整部署。

场地内原设计雨水管道与市政管道接驳点位于场外市政道路上,并且需要下穿铁路桥。因保护铁路桥的要求,且雨水管道施工需凿除场外市政道路,在场外道路下,布设了各类电缆、光缆、煤气管道,实施难度很大。

经现场技术勘探,在场内发现存有废弃的泄洪管涵,且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,这时技术团队派出小机器人,探测管道是否通畅。确定可以使用后,与设计联动,优化雨水管线路,这样一来,避免了道路破坏,保障了场内交通。正是快速解决了一个个现场技术问题,使得极速建造成为可能。

▲管道探测机器人






快速响应的技术团队

20天的新时代“深圳速度”,离不开背后奋力拼搏的团队,他们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。本次战役,共集结了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力量,其中有久经沙场的老将,也有初出茅庐的新兵,每一位都不辞辛苦、全力以赴。

▲应急医院项目部分技术组同事合影

今年已经67岁的技术顾问李劲,每天仍然奔波在施工现场,发现技术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纠正。她一再强调,极限工期更要注重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,守好底线。

▲工程BG技术顾问  李劲(右)

全国道德模范陆建新,最难舍的还是施工一线,不管有多少荣誉,仍然坚持踏实做事,守好自己的岗位,尽好自己的职责,为国家和社会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▲华南大区总工程师  陆建新

两千五百多个箱体在拼装场地预拼完成后,现场安装成了压力最大的一项任务。谢成利带领钢结构团队勇挑重担,吊装任务最艰巨的时候,他连续几天,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,艰难地完成了吊装任务,为后续机电装修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▲华南钢结构公司设计技术部经理  谢成利

春节期间本就在深圳市第三代指挥中心项目值班的戴修成,还没来得及回家和家人团聚,就匆匆赶来支援应急医院项目。舍小家,为大家,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大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。

▲深圳市第三代指挥中心项目技术总工    戴修成

郑思霖,关键时刻响应组织号召,挺身而出。做技术工作,他不但能管理好图纸、制定好方案,更能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,联动设计、商务快速解决问题。

▲南山科技创新中心钢结构项目技术总工  郑思霖

从陕西到深圳,高瑞经历了2343公里的奔波,主动请战应急医院项目建设。从只干过钢结构,到负责三个工区的技术管理,他边干边学,全力协调土建、市政、机电、装饰所有专业。

▲华南大区技术中心项目技术管理员  高瑞(右)

感冒初愈便火速驰援应急医院项目,从图纸、方案、交底再到现场技术管理,哪个版块有困难,郑捷都会主动顶上。澄清场平标高、优化路面配筋、交底箱体安装、协调专业冲突,一项项棘手的施工问题在他手中迎刃而解。

▲南山智谷产业园项目技术总工  郑捷(左二)

张庆远,连续奋战四十多个小时,对606个箱体进行分类编号、统计,绘制出各类型箱体的制作详图并发放到组内同事及拼装工人手里。他时刻盯在现场,随时解决拼装技术问题。

▲云南经理部项目技术管理员  张庆远

和家人团聚之际,黄喜力响应号召投身应急医院项目建设。工作任务繁重,他每天都只能在凌晨两三点和家人视频通讯。身为土建工程师,因装饰岗位空缺,他主动请缨解决装饰装修专业的设计技术问题。

▲华南大区技术中心土建工程师  黄喜力





雄关漫道真如铁

而今迈步从头越

在举国抗击疫情的背景下

中建科工技术团队

践行了央企的担当与使命

彰显了 “科工快建”的雄厚实力!




欢迎转载,请注明来源!

内容来源:华南大区


供稿:王   川、高   瑞

编辑:陈   瑶

校对:彭   阳、沈希栋

审核:林   绿


要闻回顾↘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